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迭代后的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强调持续提升学校在地国际化水平

◆ 面向留学生,首创了中国学项目,内容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鼓励留学生到社区、企业、政府部门调研,开展相关研究,完成硕士论文


视频采编丨董翔 刘苗苗


◆ 更多内容↓↓↓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苗苗 董翔

4月11日下午,在“新声无限——2023年新华社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上,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就浙大的国际合作及“在地国际化”等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


在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所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是体现全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浙江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国际化办学能力和全球声誉有较大提升。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2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显示,浙大位列内地大学海外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第三,成为连续六年进入排名前十的内地四所高校之一
丨《瞭望》:请你简要介绍一下浙大的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主要内容。
何莲珍: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是2018年浙大发布的一项新战略,英文为Global ZJU: CREATE To Impact。其中CREATE表达了我们通过创造形成全球影响力的寄望,也代表了构成战略的六大支柱——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引育、全球合作、多元文化、支撑保障。
这项战略将浙大过去散点推进的各项国际化工作“打包”,形成集团作战效应,实现了学校国际合作工作从分散到整体、从局部到全局、从策略到战略的转变,有效提升了浙大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浙大的多元文化氛围日益浓厚,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
丨《瞭望》:在适应新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浙大的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有哪些创新?
何莲珍:2022年,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我们推出了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对战略1.0进行了迭代升级。升级后的战略,在延续过去六方面国际合作内容基础上提出了五大目标和若干战略重点,形成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战略体系。
五大目标中,我们明确要构建引领性全球教育品牌,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和竞争力,建设区域国际教育中心;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国内国际科技双循环,提升学科国际声誉,推动人文社科重点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坚持拔尖筑峰打造人才高地,集聚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建设符合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人才评聘体系;拓展全球开放发展新空间,完善以我为主、服务大局的国际合作体系,主动设置议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打造服务一流的国际化生态,增强本土国际化体验,提升国际化管理能力。
这些是我们深刻把握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对标国家“两中心、一高地”建设目标后,以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制定的新目标,我们希望围绕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等全球共同挑战,汇聚国内国际创新资源,主动为高等教育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打造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在全球教育治理上贡献浙大智慧和浙大方案。
2020年6月,我们启动了首个文科牵头的“创新2030计划”——“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该计划探讨亚洲文明研究的重大理论构建和现实挑战问题,旨在为促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提供浙大方案。
丨《瞭望》:请你介绍一下浙大的“在地国际化”。
何莲珍:迭代后的全球开放发展战略2.0,强调持续提升学校在地国际化水平。在地国际化概念提出初期,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不出国就能接受国际化教育。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认为还应进一步扩大在地国际化内涵,即把国际一流资源引进浙大、引入中国,吸引国际学生在浙大、在中国接受世界一流教育。
2013年,浙大在嘉兴海宁启动建设的国际联合学院是在地国际化的典型案例。其最大特色可凝练为十个字——“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以我为主”是指,浙大在国际校区设立的所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都是非独立法人机构,真正的法人是浙大,这种主动权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高水平”是指,我们选择的合作伙伴要达到一流水准,即学校一流或学科一流;“一对多”指的是,在海宁国际校区这一物理空间内,由浙大跟若干世界一流高校或一流学科开展合作。这一种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
“十三五”期间,采用“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模式,我们设立了浙大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ZJE)、浙大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校区联合学院(ZJUI)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浙大国际联合商学院(ZIBS)。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文,支持浙大国际联合学院建设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在高水平人才培养、科教产城融合、学科创新、文明交流互鉴四方面打造样板。
目前,该校区已吸引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其中75%来自发达国家。面向留学生,我们首创了中国学项目,内容聚焦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鼓励留学生到社区、企业、政府部门调研,开展相关研究,完成硕士论文。一位德国学生在中国学项目学习两年,利用两个暑假骑行,从中国的最北端到最南端,又从最东端到最西端,采访了300位普通百姓,问同一个问题:“你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最后以此完成了硕士论文,他的结论是,中国普通百姓心目的中国梦与党和国家描绘的中国梦高度吻合,并据此回答中国为什么能快速发展这一问题。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正考虑把这些来自世界各国青年的论文作为系列出版物,以另一种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丨《瞭望》:浙大在国际传播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何莲珍:一是将国际传播纳入学校全球开放发展战略体系。2017年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学校国际传播工作,构建校内协同工作机制,建立院系通讯员制度,建设学生新媒体团队,充分激发中外师生力量,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多元化的海外传播队伍。
二是打造国际传播融媒体矩阵。一方面主动“造船出海”,打造了由学校门户网站、学院网站、部门网站以及教师个人英文主页组成的多层级英文网站群,建设6个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吸引总粉丝数近60万;另一方面积极“借船出海”,打通国家媒体、海外高教类媒体多维度海外传播渠道,加强与海外伙伴、国际组织、兄弟高校社媒平台联动,充分发挥集群优势。
三是构建有浙大特色的丰富内容体系。深挖科研创新、文化传承故事,找准话语共同点、情感共鸣点,通过图文、视频等融合媒质,传递浙大理念,凸显中国高校担当与亲和形象。
丨《瞭望》:浙大在海外传播上的世界格局、国际视野和全球影响力是如何建构出来的?有什么经验?
何莲珍:浙大在国际传播上的世界格局、国际视野和全球影响力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其中经验和做法可以归结为三点。
一是多元化的国际化战略。注重多元化的国际化战略,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不断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这些工作的成果不仅是传播的内容,同样构成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重要渠道。
二是高质量的人才培育。注重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通过国际化的课程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让广大青年学生成为对外发声的主体之一。目前全校共有600余个对外交流项目,涉及学期交换、科研实习、国际竞赛等10余种类型。
三是把握全球化发展趋势。将全球化发展趋势融入战略规划,不断适应并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新模式,注重进行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主动设置议题,展示中国高校全球担当形象。比如,我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围绕全球共性话题,联手合作高校、国际组织举办“全球大学校长论坛”“中德可持续发展论坛”“全球农创客大赛”“可持续发展全球暑期学校”“BRIDGE可持续设计行动”等高端论坛和青年活动,推动多边多层交流对话,主动发声,“借嘴传声”,同时开展全平台、多渠道传播,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
2021年3月,我们举办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同步发布《全球大学校长关于2030议程的联合声明》,获得了6大洲31个国家和地区61所高校校长的积极响应。论坛全程双语直播,共计100多万国内外观众实时收看。相关报道在海外10余个国家以6种语言发布,并被当地主流媒体、门户网站广泛转载,总量达200余家,触达1.5亿人次。有关论坛的传播还吸引了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世界新闻(University World News)等海外主流高教类媒体机构的关注,进行了深入报道,并给予积极评价。

延伸阅读

☞ 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将被优化调整,文件全文→


总监制 | 任卫东监 制 | 潘 燕编 辑 | 唐朵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